我们会发现公司通用面临三个基本问题:①什么是预算,什么是综合预算?②为什么企业要实施全面预算?或者什么样的企业需要实施全面预算?③综合预算如何有效实施?或者综合预算管理的瓶颈在哪里?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不容易,但它们不能绕过去。
首先看看第一个问题。20世纪,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大多数企业使用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被视为企业实现管理控制和评价分支经理计划分支管理,然后根据计划运营能力的有效方法,被企业定义为综合预算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对未来特定时期的财务数字预测,包括组织主要财务收支的整体业务计划,也是组织实施的书面标准。其本质如下:
●企业综合预算管理是为企业设定的战略目标或战略实施的支持体系服务的;公司没有战略或综合预算。
●实施对象是公司内外的资源,一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能够控制企业,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能够用货币计量。
●预算管理需要实施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活动。实施这些活动的主体一般分为三类:投资者、各级经营者和财务或财务
审计部门。因此,综合预算不仅由财务部门承担。
可以从预算和综合预算的定义中回答LZ公司的第一个问题:高级管理人员已经开始意识到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定的目标。但作者认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并不清楚能够实现管理和控制的载体——综合预算管理是什么。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综合预算管理对许多国内企业来说仍然是一件新事。
其次,为什么要实施推行预算?或者说什么样的企业需要推行预算?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听音乐会时,经常看到有一名指挥在台前指挥着一支十几个人,乃至数十人的乐队进行演奏;很少有人看到一个指挥在台前指挥一两个人进行演奏的。道理很简单,单体企业在创业初期,规模小,业务量不大,人员不多,机构简单,是不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相对简单,进行会计核算就可以了;就像一两个人演奏,台下练一练,彼此协调演出节奏就可以了,不需要指挥了。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特别是成为多业务单位的公司或集团公司,作为投资者和最高经理,你会发现下面大喊要花钱,伸出无数只手等着你批准钱,据说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但公司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呢?如何监控这些资金?此时,投资者和各级运营商觉得他们需要一个管理工具。
综合预算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最大化企业的价值,而不是业务或业务单位的利益。因此,对于多业务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需要明确预算实施的范围。以集团公司为例,投资20多家企业,有些是控股,有些是股权,如果预算实施,无论是从治理结构还是集团公司的利润贡献,真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投资企业纳入集团公司实施的综合预算管理范围。因此,综合预算管理不是全预算管理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综合预算管理呢?
全面预算的实施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项目,而不是设定一个好的目标,填写一些预算表。综合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在实施过程中,各级管理者和各级人员必须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在公司形成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在正确的目标指导下,采取正确的方式促进战略实施。综合预算管理应包括以下关键内容,当然往往是实施的瓶颈:
●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应与公司战略一致,阶段目标应与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自身的管理水平相结合
因素制定可实施、可实现的目标,切忌一蹴而就心态。
●范围及模式的确定:单体公司其实也不必对所有部门实施预算,如果有一项新的业务尚未开展,或还有一项业务基本萎缩,几乎没有收支,都可以不纳入实施范围。集团预算实施范围的确定更复杂一些,考虑的因素更多。而管理模式的确定难度更大,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控制权的分配上。
●组织体系:界定全面预算管理的权利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这个过程中需要公司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清晰明确组织结构,合理划分部门权责,才能界定预算的责任中心。
●实施流程: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能够按照合理、严谨、高效的程序上传下达。使集权模式不影响决策效率,分权模式不影响监控业务。
●指标制定与分解:对于企业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应该根据战略和管控的需要设计出关键核心的指标,包含一定的关键信息,能够反映企业各责任中心主要的经营成果和业绩,这样才不至于整天被冗余信息所困扰,疲于算数、报数。
●基础准备:全面的编制、控制、分析及评价都需要企业至少以前三年的可比数据资料的积累,以及外部市场、行业的数据等;还需要结合企业梳理出一些适合企业业务特点的编制方法、模型等。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连续的,与外界相联系的,某一年的某些数据是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态的。
●信息化基础:在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的初期,发现数据处理量激增,原来下属单位全面的业务及财务数据需要在预算编制阶段全部测算、复核、审查一遍,各级人员叫苦连天。这个问题也成为制约预算实施的瓶颈问题之一。很多企业不得不翻过头来重新设计开发信息软件,减少手工处理数据量。